11月1日,在2023全球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全球汽車ASTC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全球疫情之后,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之前的“規模經濟效應”,轉變到現在的“供應鏈集中化”。當前的時代,汽車供應鏈“邊界”已經打開,供應關系目前還未定型,未來很可能會在新的、電動智能領域被重塑。 ![]() 圖片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到688.7萬輛;2023年1至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27.8萬輛。9月份,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已經達到了31.6% ,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300萬輛。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增長。2022年,新能源汽車出口67.7萬輛,同比增長了120.2%;2023年1至9月,新能源汽車出口達82.5萬輛,同比增長了111.9%。 師建華指出,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多產業融合發展時代。傳統汽車供應鏈是以制造業為主,而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屬性已經發生變化,產業也在隨之改變,并帶動了整個汽車供應鏈鏈條的“跨界”——即超出傳統邊界。當前是一個多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時代。 全球疫情之后,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之前的“規模經濟效應”,轉變到現在的“供應鏈集中化”。師建華認為,原來供應關系以“交易”為核心,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因采購而形成了“交易”模型。當前的時代,“邊界”已經打開,變得模糊,而供應關系目前還未定型,未來很可能會在新的、電動智能領域被重塑。 受數字化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車企的降本提質需求,目前汽車的生產方式呈現系統性變革,其主要特征可以總結為“五化”——專業化、通用化、模塊化、低碳化、數字化。 其中,專業化、通用化和模塊化的目標是“集中”,模塊化思維可以減少部件的品類和種類,形成降本要求。數字化目標是“智能”,把企業內部的生產和企業外部的供應體系完全打通,提高整個生產效率。“低碳化”,則是所有企業都要有碳足跡,都要有降碳壓力。 當前,國內的汽車供應鏈也面臨著芯片斷鏈,以及貿易脫鉤的風險,特別是自動駕駛時代,全球市場多處設有貿易保護,無論是電池還是生產配套,中國企業走出去總是面臨種種市場和貿易的壁壘。師建華強調,供應鏈的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企業能夠自主解決,一部分需要靠全行業組織起來共同解決,需要我們行業組織起來,共同解決供應鏈問題。 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多產業與融合發展的新時代,然而供應鏈的細分領域產品和企業眾多,國內現有的汽車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也就是ASTC(汽車標準檢測認證)行業的實際情況卻是“小”“弱”且“散”,需要ASTC行業的廣泛協同,并規范配套的檢測、評價和認證業務,才能有效服務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 師建華指出,標準檢測認證的協同與創新,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共建新生態。第一,是標準機構,探索創新與協同,共同促進行業向標準化、高質量發展;第二,是檢測認證機構,要整合資源,聯合建設檢測評價認證共享服務平臺,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汽車及多行業融合發展;第三,是技術體系服務機構,要幫助供應鏈企業提升、補強能力;第四,是整體行業,要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探索合作認可機制,共同助力汽車產業出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