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組提出未來我國跨入制造業強國行列的‘三步走’戰略目標: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2045年,制造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朱高峰說。 工程院21日發布的《制造業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根據制造強國特征,構建了制造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這個指標體系分析,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美國制造業遙遙領先,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 如何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制造2025”規劃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將正式發布。這一戰略規劃明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五大重點工程,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重點領域。 “‘中國制造2025’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上述重點工程和十大領域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抓手和重點突破口。”周濟說。 補上質量這一課 對于“中國制造2025”是德國工業4.0計劃翻版的說法,專家們并不認同。 “中德兩國制造業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都不盡相同。比如,德國工業4.0里沒有強調質量問題。這不是說德國人不重視質量,而是他們在工業2.0階段就解決了質量問題,質量文化早已深入德國工業的骨髓。”周濟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冠華舉了一個中德兩國技術工人在汽車生產線上擰螺絲的例子。德國技工有一種寶貴的“死腦筋”。嚴格按照學徒要求,螺絲擰到擰不動的時候停10秒鐘,防止回彈。中國技工自以為聰明,把這個停頓的過程省略了。看似加快了速度,卻埋下了質量隱患。 “‘中國制造2025’不是德國工業4.0的翻版。我們不是從3.0到4.0,因為很多2.0、3.0的質量課、基礎工藝課要補。”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說。 朱高峰強調,“中國制造2025”面向制造業全行業,不僅學習德國經驗,也參考了美英等國在先進制造方面的理念。關鍵是結合中國實際,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振興之路。 “‘中國制造2025’作為制造業騰飛的一面旗幟,有助于凝聚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資源,形成合力。各地已經在緊鑼密鼓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周濟說。 周濟表示,為進一步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研究”二期在一期基礎上,突出重點、提升質量。分設強國指標體系及重點產業發展路線圖、智能制造、制造業質量與品牌、綠色制造、制造業服務化等7個課題組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綠皮書、3D打印、機器人發展戰略等3個專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